福利房是什么意思(探究福利房的定义和政策背景)
福利房指的是在98年住宅制度改革之前的职工住宅,也可以称为公产房,包括机关、企业和其他单位的职工住宅。
我在省政府后院家属区住了60多年,一直住到98年住房制度改革,也是第一次有了巨额固定资产。
省政府后院福利房的来源,一是解放后政府接管、没收充公的,如李范五大院里的小洋楼、016部队里的两座苏联别墅,文敏街13号的日本小洋楼,还有改革开放期间扒的好几个别墅和洋楼等。
二是建国后尤其两省合并后建的住宅楼,省政府后院的住宅楼大部分都是两省合并后建的,分别有老五栋、新五栋、文丰街及12栋、13栋、14栋和省政府独身宿舍等,近20栋三层楼(14栋是四层楼)。
从我记事起这一带就没有私产房了,住的都是公产房,大家都称家属宿舍,成家的住家属宿舍,没有成家的住独身宿舍。
成家的按级别分配不同面积的住房,和部分家具,包括床、三屉桌、椅子及草垫子,交适当的租金(很少很少的)。
老五栋的户型是每栋楼三个单元,一单元和三单元差不多,都是俩屋一厨,中门是一担挑,两侧是通透房,面积在48米左右,小屋12米,带暗柜(有门1.5米左右),大屋18米也有暗柜。卫生间一米左右,厨房6米,仓库2米,走廊浪费了有5米多的空间,整个楼没有阳台。
每栋楼的中门(二单元),一侧是三屋一厨,一侧是四屋一厨,这两个户型都是分配给高级干部的,也就是厅局级,行政13级以上的领导。
从这可以看出,高干的住房占比四分之一,其他的就是处级和科级了,处级是两屋一厨,科级是俩屋一厨中的18平方米的大屋,科员就是12米的小屋,当时老五栋住房的等级就是这么划分的。
局长家虽然有的是四屋一厨但也不一定能住下,按规定局长必须有一个办公室,里面有办公桌、沙发和电话。但我家的邻居有9个孩子,也得住上下铺。
文革期间还有不少领导干部都被迫倒出来一个屋给其他缺房子的住,搭吊铺的、睡仓库的、夏天到外边睡煤棚子的都有。
住房一直紧张到70年代末,那时候的住房真的是特别紧张,文革后又从外地调干部,又有平反的,住房就特别的紧张了,省政府房产处就见缝插针,在省政府后院又盖了不少楼,后来省政府又陆续在中医药大学后边(人称西伯利亚)盖了一大片家属楼。才缓解了住房的需求。
至于房屋装修,那时候没有,都是公产房,产权都是省政府的,省政府办公厅房产处负责房屋管理和维修,住房是十年一大修,五年一小修。
第二次大修是74年左右我当时在省政府房产处工作,当年的维修科各个维修组我都待过,因为各个维修组忙的季节不一样,我是临时工只能哪个工种忙就去哪个维修组,我分别在白铁组、油工组、架子工组、瓦工组、水暖工组都工作过。
所以在第二次大修的时候我就赶上了,整个老五栋和十二栋到十四栋,及小黄楼、大白楼、文丰街24号和212栋的油工活、水暖工活、屋顶的换瓦活我都参与了。
普及一下当年的室内维修项目:科级一下住屋的内墙都是石灰水,上边是白色,下边是苹果绿也叫沙绿,中间打个杠,处级的是墙上半部分是白色石灰水,下边是离地1.2米的油墙,局级干部是油墙到顶,一般的也是苹果绿,地板都一样就是红油地板。
那时候虽然等级观念强,但特殊化的少,我没有看到过,也没有听大人说过,局级和处级我去过不少家,都非常的客气,一点也没有官架子。
记得我住的十栋最大的干部是省政府办公厅张文林主任,听妈妈说张主任特别的有派头,而水产局长、水利厅长、农委秘书长等就和蔼可亲,而后期曾经的副省长赵去非还在9栋住过一段时间,天天在外边聊天,当然那也是在落魄的时候。
后期的租赁家具慢慢的就卖给住户了,特别的便宜,但具体价格忘记了,好像是以元计算,当时的物价是一个馒头二分钱。
后期房产处还集中盖了一片煤拌棚无偿提供给住户用,于是在夏天的时候,煤拌棚里也不分级别的住了不少人。
我最后住的房子是46米,动迁后要的是57米(使用面积),后来买断大概花了几千元,后又增加近12米,一共稀里糊涂的花了1.5万元这套房子就变成了私产房,现在市场价50万左右。
本文由沃克装修资讯网发布,不代表沃克装修资讯网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zxiu100.com/a/3880.html